English

测谎仪是否“实话实说”

1999-05-17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黄立群 是兆新 我有话说

测谎仪确切名称为“心理测试仪”。其原理是:人在说谎时的心理变化或者人记忆中一些事件再现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必然引起一系列生理改变。心理测试仪就是通过对这些生理参量的记录和分析来揭示其心理活动,从而做出“真实”或“谎言”的判断。但是它是否也会产生错误,而将实话实说者误为说谎者呢?

不能否认,记者是带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开始接近这项技术的。在1983年出版的全国高考院校法学教材《证据学》中介绍测谎技术时认为,一个狡诈、老练的惯犯和一个年轻的初犯在同样条件下用测谎仪测试,其生理变化可能不大相同。因此,该教材认为:使用测谎器审查被告人,其可靠性值得怀疑。

就这个问题,记者专门请教了中国公安大学心理测试中心武伯欣主任。武主任谈到:“心理测试仪主要测试一个人的心理痕迹,如果他做了恶,他心中必然留下这一特殊事件的心理痕迹,比如他杀了人,他对使用的凶器、死者的惨相等等,都会在大脑中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记,无论他主观上怎么掩饰,一旦重新提及,对他都是强烈的心理刺激,他的一系列生理指标必然有所改变,比如皮肤出汗、肌肉颤动、血压升高、心跳呼吸加快等,这是一种条件反射,它只受植物神经系统的制约,而不受大脑意识的控制。当然,不同心理素质和身体状况的人,其生理反映值也会不同。比如惯犯与初犯、身体虚弱者与正常人相比,反映都会弱一些。这些问题我们在仪器设计中都有考虑。”

为了实际了解测试情况,记者随武主任走进了公安大学心理测试中心的测试室。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了解案情并有针对性地编制一组问题。这个环节能反映出测试人员的水平和经验,对测试结果有直接影响。一般问题分为三种:中性问题,即无关问题,让被试者不易察觉你想要问的问题;准绳问题,即对照问题;相关问题,即目标问题。各种问题混在一起提,提问的先后顺序很有讲究。

一组问题常常会多次提问,因为一次可能有偶然性,如果每次提及此问题时都出现生理参数的变化,则提示被试者可能在该问题上存有隐情。

1997年,广州市发生一外籍华人邮商5000万元邮票被盗大案,邮商的保镖唐小龙被认定有重大嫌疑,但由于找不到证据,此案拖延一年仍未能突破。

后来,广州市公安局对唐小龙进行了测谎实验。

“你认为是老板的熟人偷了这批邮票吗?”

“不知道。”计算机屏幕上的波纹开始上下跳动。

“你朋友中有人知道老板存有大量邮票吗?”

“没有。”屏幕上的波纹仍呈现紧张峰。

测试人员念出了一些与唐小龙有关系的姓名,当念及唐的侄儿黄波时,唐仍回答:“不知道”,但电脑波纹却剧烈地上下跳动。连续重复多次均如此。

刑警据此开始监控黄波,并发现了疑点。1998年4月11日夜,终于将黄波人赃俱获。

测谎技术起源于美国,现已有50多个国家在应用。此外,一些国家已开始运用这项技术对腐败官员进行辅助调查和侦办。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